十大设计心理学知识点全面解析
2024-06-05

集中注意的音乐_提高集中力的音乐_集中注意力的音乐

场景化:人处于大自然或形色的社会中,会进行下列一系列活动。

根据以上场景,可以提炼出十个关键词语:

人的社会性、人的动机、如何观察、如何感知、如何记忆、如何思考、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阅读、如何决策、人会犯错。

从这几个关键词语场景出发,作者总结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心理学小技巧,帮助我们在做交互设计时,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社会属性 1. 社交

人具有群体属性,人是需要社交的,人的社交人数是有限制的,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邓巴数字”,150。

人与人的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指的是紧密联系的圈子,而弱关系则表示人与人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

邓巴数字的背景是强关系。

在社交网络中,很多都为弱关系,比如微博、twitter、ins、简书、知乎、豆瓣等具有分享内容,获取粉丝的社交或内容分享平台;当然也有强关系的代表:QQ、微信、facebook。

小贴士:

2. 模仿、同情

镜像神经元促使我们模仿别人——镜像神经元促使我们产生一定的情感,即同情,感受他人之感受。

小贴士:

在做设计时,如果想给用户一定的操作指导,可以给予示例或某些故事情节。

例如,淘宝的买家秀、海淘和社区,给用户穿衣示例,或是让用户之间互相模仿,产生购物欲望。

3. 人参与集体活动,会更加幸福

人在参与同步活动时,镜像神经元会产生幸福感。

生活示例:结伴逛街、旅游时,会更加幸福(自己的感受)。

小贴士:

线上社交,很多都是异步活动,为了让用户产生更多幸福感,可以提供一些同步功能,比如直播、视频音频、线下活动等。

4. 线上交互规范遵循线下社交规则

当登录一个软件或网站时,你期望得到的反馈或交互,可以对应到预期的人际交往规则上。

小贴士:

设计产品时,多考虑用户希望如何与它进行互动,产品的交互是否符合人际交往规则。

5. 人们爱说谎

说谎的程度不一样,面对面

道德分离理论, 即为了摆脱自身行为的不良结果,人们会变的不道德。

小贴士:

在做用户调研时,最好不要用电话调研,可以面对面,一对一。

6.倾听,沟通信息的重要方法

大脑同步程度越高,倾听者越能理解对方——镜像神经元起了一定的作用。

小贴士:

如果想用户更好地理解信息,不能只单单的靠文字阅读,可以加音频或视频,让用户听到声音,更好的帮助用户理解。

7. 我们更喜欢联系熟人

和上面说的“强关系”不谋而合。

大脑对熟人反应独特,内侧前额叶皮质被激活,而这个部位是感知价值、情绪和控制社会行为的。

小贴士:

在做社交软件时,区分是联系熟人还是陌生人(强关系和弱关系),针对做不同的功能。

8. 笑,是为了沟通

笑是无意识的——笑是本能——笑是会感染的——笑与幽默无关——说话人笑是听话人的两倍——女人比男人更爱笑——笑彰显了社会地位,社会地位越高,越不爱笑。

小贴士:

9. 假笑不太容易被识别

视频比照片,跟能让人分辨是否假笑。

人们不仅仅通过眼睛,还通过脸部其他部分,来区分是否假笑。

二、人的动机来源

促使人们行动的元素有很多,有目标趋近、变动次数奖励、精神奖励、简单的信息获取方式、信息的不可预知性、进步掌握和控制感、社交元素、自助、较少的竞争者等等。

1. 目标趋近效应

越接近目标,越容易被激励;例如,咖啡的积分卡效应。

比起人们关注有哪些事已经完成了,人们更关注还有哪些事没有完成;对应的,有反馈重置现象,即人们完成目标后,会丧失一定的热情。

小贴士:

2. 变动的奖励更能激励用户

不定时,不定数的奖励比定时定数的奖励更有效激励用户。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如果你期望一个人最大程度的投入到某件事中,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变动次数。

小贴士:

3. 多巴胺和类鸦片系统

多巴胺的作用:让人产生愉悦感,追求、寻找和渴望(好奇心、热情)。

顾名思义,类鸦片系统,让人产生满足。

两者相辅相成,多巴胺让人产生欲求,类鸦片让人感受到满足,这样才不会失控,当然,评价一个人,总说这个人“有野心”或“知足常乐”,就是多巴胺强于或弱于类鸦片的体现。

人受于多巴胺的驱使,总是在不断找寻信息。

4. 信息的不可预知性

多巴胺也受不可预知事物的刺激。

巴甫洛夫反射,狗、铃声和食物,现实中的短信提示音。

多巴胺促使人们找寻信息,经常刷微博、朋友圈即多巴胺循环。

小贴士:

5. 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会更有效

物质奖励会促使人们行动,但是一旦消失,人们也就会丧失积极性(滴滴的优惠券算吗?)。

如果想用物质奖励,意外的给予奖励或许会更有效。

创新工作,需要精神奖励。

如果产品具有社交性,产生人与人的联系,也会相应激励用户(例如,淘宝不仅卖东西,而且提供用户产生联系的功能,比如社区、问大家)。

6. 让用户进步,控制事件发展

人们学习知识,进步——小小的进步可以产生很大的动力

小贴士:

7. 人们一定情况下喜欢自助方式来完成任务

人们喜欢靠自己做事,并充满动力。

如果你喜欢提供自助服务,页面必须给予用户充足的可控性和自助性。

8. 人有一定的自我克制能力

一些人的自我克制能力比较好,而有一些人则不然。

举例,某宝页面,经常会看见“只限今天促销”和“仅剩3件”这种字眼,往往没有自制力的用户会中招(比如我)。

9. 人天生懒惰

网页设计时,设计时必须假定用户只匆匆扫一眼。

网页设计时,要让用户快速找到想找的内容。

突出内容,可以分块、突出字号、留白或突出搜索等。

10. 快捷方式易用时人们才会愿意使用

页面提供默认值,有时会方便用户,有时也会使用户误操作。

如果知道用户需要什么,就可以提供默认值,就算用错了默认值,也不会带给用户过多负担。

11. 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评价别人,更多的会忽略客观因素,而归于他人的人品。

评价自己的行为时,考虑的更多是客观因素。

人们更愿意为自然灾害捐款,而不是人为灾难。

在分析用户行为时,要时不时扪心自问“我是否犯了基本归因错误”。

12. 习惯需要长时间逐步完成

给用户一些简单的小任务去做,而不是一上来就是复杂的任务。

给用户一个每天回来完成任务的理由(签到,挣积分、金币…)。

13. 竞争者少时,人们会更有竞争的动力

竞争会给人动力,但不要滥用(排行榜…)。

竞争多余10人时,会挫伤人们竞争的动力(这么多人,爱seisei~~)。

三、人如何观察

视觉是一切感官之首,人大脑有一半的资源用于接收和解析眼睛所见;但眼睛所见并非全部,视觉信息还要经过大脑转换和解析,真正用来观察的其实是“大脑”。

1. 眼见非脑见

视错觉,例如“卡尼萨三角”、“缪勒-莱尔错觉”(竖线看上去不是一样长)。

大脑每秒要接受4000万次的感官输入,大脑会偷懒,会自动寻找规律(根据形状颜色)。

在黑暗处,余光看的更清楚(700万对亮光敏感的视杆细胞和1.25亿对弱光敏感的视锥细胞)。

人的视觉是二维的并非三维的,二维影像信息传到视觉皮质,被转化为三维。

2. 整体认知要依靠周边视觉,而非中央视觉

对于识别具体事物,中央视觉起重要作用;而识别整体环境,周边视觉起重要作用。

人们对周边视觉观察到的事物,比中央视觉观察到的,反应速度快。

小贴士:

3. 人们观察事物时,爱寻找规律

大脑中的视觉皮质细胞分工不同,分别只对直线、竖线、边线和有角度的线作出反应。

人们能识别24种基本形状,然后这些形状组合成了我们识别和辨认的所有物体。

观察事物和想象事物时,都会刺激大脑皮质细胞,但是想象事物时,大脑皮质细胞更加活跃。

小贴士:

4. 大脑有专门识别人脸的区域

大脑视觉皮质细胞中有专门一处是识别人脸的,叫梭形脸部区。

识别人脸可以绕过通常的视觉解析途径,直接由梭形脸部区识别。

杏仁核是控制情绪的地方,梭形脸部区离杏仁核很近,所以人们认出人脸时,伴随多种情绪而来。

自闭症患者不用梭形脸部区来识别人脸,而是用通用的视觉皮质细胞进行识别(一般是识别物体)。

我们会不由自主的看向别人眼睛所看的地方(嗯,经常看见一群人望向天空,我也会不由自主的看天,也没看见啥)。

喜欢看脸是人的天性(所以帅哥、美女比较吸引人喽)。

看着眼睛能分辨出来真人和假人(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善于从别人的眼睛看出来不一样的情绪和性格)。

小贴士:

如果希望你的网页能够迅速被用户关注,可以放人物面部。

5. 人们观察事物的标准视角是略微侧向俯视

从标准视角来思考、记忆、想象和识别物体是人们的普遍特征。

小贴士:

图标设计,可以已标准视角角度设计,能帮助用户快速识别。

6. 人浏览网页时,会根据自己的心智模型进行浏览

人们往往先看屏幕的中心位置,而非边缘。

人们对想看的内容及位置有先入为主的心智模型(经常使用搜索功能的用户,首先关注页面搜索功能)。

发生错误或问题时,人们会聚焦视野。

小贴士:

7. 物体会提示人该如何使用,即功能可见性

生活示例:门把手、开关。

感知够功能可见性——设计心理学。

功能可见性,比如一些提示,按钮的状态变化等。

8. 人可能会对变化视而不见

眼动跟踪技术可以跟踪记录人眼所见,视线顺序和注视时间。

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没有预期可能发生的变化,就很容易忽略实际发生的变化。

眼动跟踪技术的误导性:

小贴士:

用户可能会看不见页面上的变化,所以可以为变化增加一些视觉提示或听觉提示。

9. 人们认为相邻物体必然相关

小贴士:

四、人是如何感知的 1.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

人的七种情感普遍存在,快乐、悲伤、蔑视、恐惧、厌恶、惊讶和愤怒。

社交沟通时,使用这七种情绪的图片沟通最为有效(表情包)。

2. 情感感知与肌肉运动相关联

举例:肉毒杆菌,可以舒缓肌肉,减少皱纹,经常注射肉毒杆菌的人无法通过肌肉运动表达情感,从而也无法感知情感。

大脑映射情感,之前提过的镜像神经元,能促使人们感同身受。

3. 故事比数据更有说服力

故事比数据有吸引力的原因是它的形式比较好,故事能够引起共鸣,引发情感反馈。

小贴士:

4. 气味会激发情感和唤起回忆 5. 人天生喜欢欢喜

杏仁核是处理情感的区域;伏隔阂,当人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时,活跃的区域。

页面内容设计时,当人们完成一些任务后,可以给予用户一些新颖、有趣的内容或互动。

6. 忙碌时会更加愉悦

人在无所事事时,会感到不耐烦。

人喜欢做事,而不喜欢闲着(当然做的事都是有意义的)。

如果一项工作需要等待,可以在等待中给予他们一些乐趣。

7. 田园景色可以使人愉悦,可以修复人的注意力 8. 观感是信任的首要指标

要获得人们的信任,首先网站的设计元素(色彩、字体、导航和布局),然后再是内容。

9. 听音乐会释放大脑中的多巴胺 10. 事情越难实现,人们越喜欢

认知失调理论(是自我催眠吗?)。

产品设计中,若加入一个社区步骤很多,人们会更重视这个社区(分情况,如果太复杂,也会流失用户?当然如果好的,不会阻碍用户,比如dribbble)。

11. 人会高估对未来时间的反应

人对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情反应强烈程度都会比自己预期的低。

不要太相信用户所说的,“如果增加或去掉某个功能,他们会更加满意的说法”。

12. 人在事前或事后,感觉会更好

假如你正在设计一个让人们计划未来的界面,那么你让用户规划的时间越长,用户越满意(事前)。

如果要调查产品满意度,最好在他们使用几天后调查,会得到更积极的评价(事后)。

13. 人在悲伤时或恐惧时,会想念熟悉的事物

人想要熟悉的事物。

想要熟悉的事物,是害怕失去。

小贴士:

五 人是如何记忆的 1. 短期记忆是有限的

短期记忆,即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集中注意力。

大脑活动随工作记忆激活(大脑前额皮质,集中注意力)。

压力会降低大脑前额皮质活跃度,从而削弱工作记忆。

小贴士:

2. 人一次只能记住四项事物

最好把给用户展示的事物控制在4之内,如果不行,可以利用分组形式。

3. 人必须借助信息巩固记忆

不断重复——神经细胞之间形成放电轨迹。

新事物和旧事物相联系——图式。

小贴士:

如果想让用户记住某个东西,要反复出现。

4. 再认比回忆更容易

回忆包含错误,人们会通过图式来进行记忆,回忆时可能会出错。

别让用户回忆信息,再认比回忆更容易。

5. 记忆会占用大量脑力资源

记忆易被扰乱-近因效应和后缀效应。

睡觉做梦可以巩固记忆。

制作记忆小方法,可以帮助巩固记忆。

6. 回忆会重构记忆

记忆会变。

记忆可以被抹去。

小贴士:

7. 忘记是好事

设计时,要考虑到用户的遗忘因素。不要指望用户会记住重要信息,在设计时,提供此类信息或提供信息的查找方式。

8. 最生动的记忆是错误的

闪光灯记忆:详细记住重大创伤或重大事件的记忆。

杏仁核:处理情绪。

海马体:和长期记忆有关,两者在大脑中相近,所以说充满情感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

记忆会随时间进行消退的,生动的记忆可能是错误的。

六、人是如何思考的

大脑中共有230亿个神经元,具有非常强大的处理能力;但是大脑不仅存在视觉错觉(卡尼萨三角、缪勒-莱尔错觉),还会存在思维错觉。

1. 人们更擅长处理小块信息

渐进式呈现设计理念——前提是足够了解用户每一步需要什么信息,什么时候会需要。

点击次数不是关键。

2. 三类负荷

用户在网页完成一项任务时,会用到三类负荷,认知负荷(思考)、视觉负荷(浏览内容)和动作负荷(操作)。

三种负荷消耗脑力资源程度排列:认知负荷>视觉负荷>动作负荷。

与其一下给出很多信息让用户思考,不如多让用户点击几次,分步获取信息(动作负荷

菲兹法则-决定动作负荷,确保用户移动鼠标时,能准确点击目标,时间、距离和准度是相关的。

有时设计师也会设计增加负荷,比如游戏,可能会通过增加认知负荷(思考)、视觉负荷(寻找)或动作负荷(射击、奔跑等)来增加通关的难度。

小贴士:

3. 心智游移

专指在做一件事时,渐渐走神,沉浸在与当前事情无关的思考中,即心智游移。

日常生活中,心智游移最高可达到30%。

小贴士:

4. 人越不确定就越固执己见

认知失调症状,固执己见。

受到强迫时,人们容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大脑背侧前扣带回皮层和前岛叶皮质起作用)。

不受强迫时,易固守己见。

小贴士:

5. 心智模型与概念模型

心智模型:心智模型是一个人对事物运作方式的思维过程。

心智模型的基础是不完整的现实、过去的经验甚至是直觉感知。

心智模型是会变化的。

心智模型因人而异。

用户调研就是为了帮助你了解用户的心智模型。

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是通过真实产品的设计和界面传达给用户的真实模型。

小贴士:

6. 故事是处理信息的最佳形式

与【人是如何感知的】-故事比数据更有说服力不谋而合。

7. 示范是最佳教学方式

与【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天生模仿同情”不谋而合。

图片、截屏和视频都是很好的示范手段。

8. 人天生爱分类

与【人是如何记忆的】-4项事物法则”不谋而合。

尽可能为用户进行分类。

七岁之下的孩子是没有分类意识的。

9. 时间是相对的

时间错觉,时间是相对的而非绝对。

一个人的心里活动越多,越觉得时间流逝的多(等人)。

如果人们觉得时间紧张,就不会停下来帮助别人。

小贴士:

10. 四种创造力

刻意的认知创造力(实验发明)。

刻意的情绪创造力(演戏)。

自发的认知创造力(灵光一现),基底核,存储多巴胺。

自发的情绪创造力(顿悟),杏仁核,控制情绪。

11. 人可以进入心流状态

引发用户心流状态的小方法:

12.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东方注重人际关系,西方注重个人主义。

七、如何集中注意力 1. 选择性注意

人在完成挑战性的任务时,会自动过滤干扰信息以集中注意力。

有时候选择行注意也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走路看见虫子、蛇之类,所谓的一惊一乍,对自己的名字反应独特)。

人的潜意识会不断扫视周围环境,看是否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比如自己的名字、性、危险、食物等。

2. 人会主动过滤信息

举例,美国海军误击落商用客机(误认为敌机,忽略了是商用客机的信息。

小贴士:

别指望用户一定会关注到你提供的信息。

别做假设,你认为很明显的信息,用户不一定能注意到。

如果想让用户看见你提供的某个信息,可以从颜色、字体大小、声音、视频或动画来使之明显。

如果某些信息需要被关注,你要设计的比你想的明显10倍。

3. 孰能生巧,无需特别留意

反复练习一种技能,直到成为一种惯性(打字,弹琴)。

太多的惯性步骤,可能会导致错误(惯性删除)。

4. 对频率的预期会影响注意力

举例:携枪支过安检,容易被忽略。

实际发生的频率与预期频率不一致时,易被忽略。

针对重要而且不频繁发生的事件予以提醒(电池电量不足提醒)。

5. 注意力只能维持10分钟

时常假设自己只能抓住用户7-10分钟的注意力。

如果不得不超过10分钟,可以通过其他信息或暂停来调剂。

将在线演示视频控制在10分钟之内。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