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年级上册第七课《风》
一、本课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
二、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课文共有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写风吹过树叶,树叶会发出沙沙声;第二节写风吹过树枝,树枝会点头。课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风的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
三、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刚进小学的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是7岁左右,由于他们进入小学,在学习中还有很多的不适应,注意力集中时间也不长,根据上面的分析,将本课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性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诗歌的理解离不开朗诵,所以把朗诵作为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是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情感态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从教育学生发现爱、懂得爱开始,在对身边的事物心存感恩中寻找心灵的平衡。”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
(小学生涉及课文知识时间不长以及智力发展的情况要求,在学习上更多借助朗诵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法与学法
1、讲读法 问题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低年级的课堂应是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老师讲的再多,都比不上课文本身生动,形象。因此,在讲解课文时,我采取了讲为辅,读为主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体会。)
2、合作学习法 自主学习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与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播放动画、激趣导入
利用幻灯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提问:你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通过回答揭示课题(利用动画,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复习巩固生字
出示课件,让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宝宝,提问生字宝宝的家在哪里呢?从而导入课文。(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既巩固了生字,又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导入。)
(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多媒体课件,
请同学们认真的观察、思考,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种现象是什么引起的呢。(通过生动的动画,吸引学生自觉地去观察并在观察中培养了学生的善于思考的能力)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第一节课文课件,现在让我们走进风、寻找风,谁有信心把课文读好?
读了诗歌以后大家知道风在哪里?听到风的声音了吗,风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诗中哪一个词描写了风的声音了呢?请同学们找出有关描写风的词语。(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
2、出示第二节课文课件
请同学们朗读第二节,思考、讨论,风在哪里呢,我们看到了风了吗,通过什么东西看到的呢,找出表现风的词语来?(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风在大自然中的表现形式,一遍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在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过程,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机会,让学生自读课文,自我发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
(五)感悟课文、深化理解
诗歌以拟人的形式体现风的现象,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想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对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同学们让我们做一个活动,大家站起来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并跟着老师的动作把风来时的动作表现出来,看谁的表现更出精彩。
(通过学生的表演,不但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加深了学习的兴趣。)
(六)联想体验、拓展延伸
1、通过同学们的表演,让我们知道风来时的变化情况,风吹在树叶上,树叶会不停地摆动,“沙沙沙”地响;风吹在树枝上,树枝不停地点头;那风吹在小草身上、小花身上,又会怎样呢?(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2.小朋友,你还知道风在哪儿?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风用画表现出来,看谁画得像。(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想一下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大家讨论一下?(出示课件,风带给我们的便利,如发电,风带来的灾难,如风暴)
4.最后进行总结,我们该如何对待风呢,如何让风为我们人类服务呢?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我们应该更好地了解风,掌握风的规律,做风的主人。
(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社会的实践中,使学生能将课堂上的感悟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学与用之间很好地起到了衔接作用)
(七)板书
为了使课文更加直观,让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了解课文,我设计思路如下:
7.风
听 沙沙沙
风来了
看 点 头
预计效果
教学反思:
在《风》一课的教学中,我感到自己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利用了课文这一载体作为教学的发散点,把学习的范围向更深更广的范围拓展。我让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寻找“风”去理解和把握风的存在,然后拓展到“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让学生更主动去体会风的存在,从而实现了教学的自主性和拓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