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在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之上展开学习的。很多孩子在寒假已经提前接触,有了一些基础,因此,部分孩子对这部分的计算课掉以轻心,以为自己都学会了,在课堂上呈现部分认真,部分散漫的状态。根据上个星期教学实践发现:
孩子们的基础:大部分孩子基本都会计算结果,但是他们对于算法掌握得不够全面,大部分孩子只掌握了一两种,少部分基础差的孩子一种也不会;而对于算理则很多孩子都无法做到准确表述。因此,以为自己全都学会了的这部分孩子其实对自己的认知是有偏差的。
基于以上学生经验,进行了第一次教学实践的尝试。第一环节对口令,复习十和十几的组成,为学习破十法做准备。第二环节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学会提问,列算式解决问题,很多孩子可以将算式和得数很快就说出来。第三环节探索“十几减9”的算理,为什么“15-9=6”呢?这里大部分孩子没有办法解释,因此教师给孩子们提供明确的指示——“请你用摆一摆、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给同桌交流你的想法”。第四环节交流汇报:部分孩子用圆片数数,直接从15个圆片里拿走9个,还剩6个部分;一些孩子能用破十法解释,第一次汇报完后,询问其他孩子“谁听明白了?谁来用圆片把他的想法在黑板上给大家演示一遍,学生边演示,教师边规范表达“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全班一起看着圆片再说一次,教师接着问“这种方法先用几去减9?”,“给这种先用10减9的方法起个名字叫……(破十法)”,“为什么要先用10减9呢?”(因为个位不够减)“你们学会了吗?动手摆一摆,边摆边给同桌说说破十法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吧!”;少部分同学用平十法,教学处理方式和破十法一样,先汇报,再实物操作演示,全班一起说,再与同桌摆一摆,说一说;还有一部分孩子用“15-10+1=6”的方法和“想加算减”的方法计算都值得鼓励,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观察破十法和平十法的区别,并让学生了解到,虽然方法不同,却都是将新的知识转化为上学期学过的旧知,最后问同学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原因是什么,大部分孩子喜欢破十法。第五环节练习巩固:(1)巩固新知,发现规律,出示“11-9=”和“16-9=”,让孩子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计算,把过程写在数学本上,然后选几个同学的展示汇报,重点引导孩子们观察“破十法”,“这三个算式都是十几减9,在用破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时,都是先用几去减9?都等于几?”“然后再用1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一部分孩子马上会反应到“我发现了,十几减9,直接在被减数个位加1”,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个1从哪里来的?”。(2)利用规律,快速计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谁来出一道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学生出题,学生再用“被减数个位加1”的规律计算,教师板书。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1)书本上情景应用是否能有效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发现孩子们对书本里提供的情景其实是不感兴趣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有一些孩子提前预习了,都知道是什么,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游园活动的情景虽然比较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但是这并不是在他们生活中真正发生的,所以在对口令环节时,随着节奏的变换,很多孩子都很专注有兴趣,到了第二个环节出示情境图,一部分孩子就有些失望或者不关注了,他们觉得早就见过或者学过,因此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2)本堂课在40分钟内没能完整上完,教学内容需要更有侧重点。
因此,在下一个班教学时,将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其它环节没有变,将第二环节的主题图删掉,变成了开火车口算抢答,由复习十几减9的不退位减法(随机抽问学生,你是用哪个数位上的数去减的?)后,突然出现了“15-9=?”的退位减法,个位减9不够减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个算式该怎么计算呢?然后引出“十几减9”的课题,并在总结各种方法后,让学生明白“由两位数变成了一位数,这样的算式就叫退位减法”。这样的改变在第二个班级教学时得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孩子们在认识冲突中更愿意去探索计算方法,也节约了教学时间。
教学困惑: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解决问题,教材也给出了一些情景,但是这些情景与孩子们的生活并不贴近,所以很多孩子并不感兴趣。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上计算课,一定要使用问题情景吗?使用情景的目的是什么呢?情景有以下作用:一个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让学生感受运算与生活的联系,感受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三是让学生理解减法算式的意义。经过实践,显而易见,书中的主题图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这个目的上并没有达成。感受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个作用在上学期的学习中,以及这个单元解决问题和习题部分都有体现,而且,书中的情景也不是孩子们真实生活中的情景,对于他们来说,也不过只是一道数学题。第三个作用其实孩子们在用圆片摆一摆的操作中就已经明白了减法的意义。
因此,要么改编教材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与学生生活的素材,但这并不容易,需要合适的时机,比如刚好学校在举办足球比赛就可以利用情景——本来该上场11人,只来了9人,请问还差几人足球比赛才能顺利开展?诸如此类。要么,直接利用旧知,让学生在旧知与新知中产生冲突,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更突出本节课退位减的本质,更符合本节课思维的逻辑——个位不够减了,才需要想其它办法,要么用十位去减,要么将减数分解,让个位刚好够减。课后,可以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十几减9的算式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去发现知识的应用。
(以上仅为个人教学经验的反思交流,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